轉貼自哈囉~ 馬凌諾斯基
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前,我一直以為他是部「半紀錄片」,的確,他也真的是部半(偽)紀錄片,只是和我想像的不同。原先我以為的是,他記錄了台灣當下的社會議題,夾雜在虛構的 戲劇中(因為豆導又拍邱毅,又拍紅衫軍)。但是,後來我看到的是用許多真實故事甚至導演本身的經歷為元素拍出來的「戲」。導演告訴你是真的,這些是他的經 歷,但是,到底真到什麼程度,我想,觀眾都會存著疑惑的。
走出試片室,我跟負責行銷的工作人員說:「這部電影,有賣的價值。」我的意思是,他擁有賣座的條件:是每個人都看得懂、喜歡看,也會熱烈討論那種。看完後,我忍不住在網路上說:「鈕承澤真是有才氣!」
這部電影的結構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份是訪談:訪談名人對於快樂的看法。另一部份則是鈕承澤拍電影的準備與想法,包含一開始想要拍為紀錄 片的虛實討論。第三部分則是主要劇情,也就是鈕承澤「本身」(?)的經歷拍成的故事。如果不談前兩者,最後一個部分帶出來的演藝圈的光怪陸離,便是這部電 影最可能引發的爆點,也是豆導最「誠心」的部分--誰的第一部電影,會去解剖自己,暴露自己的脆弱、錯誤、無知、劈腿、情色...甚至吸食大麻?而且還告 訴你:「這部電影出現的經過便是這樣。」你說後設也不是,說是真實又太過,說再現也為難,但無論如何,他都在真實與創作,虛實為經緯,構成了這麼一部電 影。
套句portnoy說過的話,這部電影會有他的歷史位置。
他 說這句話時,我還沒看試片,於是我想像的是把當時的社會背景拉進來紀錄。豆導的確本來要這麼做,拍一部叫做「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義」。「情非得已」是偶像 劇流星花園的主題曲,這部偶像劇和這首歌在台灣影劇史上有他的重要的位置。而當時的紅衫軍等等的社會狀況,也有他的意義。豆導原本是想拍一個非常創新,同 時有相當行動意義的電影。但是,拍電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這部電影便由此延伸。
我非常喜歡在劇情延伸時,配合的各種街頭與名人的訪問,由 這些訪問來映襯故事發展:「怎麼樣才會快樂?」等等的問題。我很喜歡蔡康永的回答,大意是說,快不快樂都是一種選擇,就算不快樂,也要去感覺這些感覺,因 為對你來說都是有意義的。有時候這些話,光談,其實沒什麼意義,但是,若是在適當的時點,在經驗脈絡中感受,便有相當提點的功能。
由於距離看試片的時間已經太遠,於是無法作太深入與仔細的評論,但仍在這邊推薦給大家:這部電影,絕對不會讓大家有浪費電影票錢的感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